close

  聲音
  幹部要辨“善惡”,更要馭“善惡”
  □鄧儀
  善惡是人們主觀世界中的一種意識。“美之為美,斯不美矣。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”現實確實如此,善惡美醜都只是個相對的概念。所有人都長成絕對的美人,那世界就變得蒼白無聊。說是善還是惡,重要的不是善惡,而是立場。
  各級黨政組織、各級領導幹部承擔著既要發展經濟,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,又要加快轉方式、調結構,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職責,總想著要把一個地方、一個部門以及幹部群眾的事辦好,這種謀求兩難變兩全的出發點和願望固然好,是善。但主觀上的善如果與客觀不相適應,與時代要求不相符合,再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,就有可能出現相反的結果,使原本的善舉最終做成惡事。
  所謂善舉,顧名思義就是善意的行為,亦即為把結果向好的方向推進而採取的措施及辦法。而惡舉,則與之相反。何為善舉、何為惡舉?不是個人的主觀臆斷,也不僅僅是外界一時的評判,最終必然以是否符合事物發展規律、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判斷標準。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意願的事情,越幹路會越寬,也會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福祉;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意願的事情,越走路會越窄,也必然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,甚至傷害群眾感情、損害群眾利益。
  善舉與惡舉是相對而言的,沒有絕對的善舉,也沒有絕對的惡舉。一些著眼長遠的、打基礎的工作,暫時可能不被人們理解,被誤認為是“惡”,卻能給一個地方帶來長遠的、可持續的發展;還有一些工作,在當前看來不得不為之,推行起來又會損害少部分人的眼前利益,譬如城市拆遷、譬如從嚴管理幹部等,這在少部分人眼裡的“惡舉”,但卻能為大多數人帶來福祉,能為幹部帶來長久的清廉,我們鼓勵和倡導這樣的善舉,這是大善、至善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為了眼前利益,不考慮長遠發展的急功近利,其結果無疑於殺雞取卵、竭澤而漁,是在善舉中辦了惡事。
  善舉、惡舉是一種動機,取決於各級領導幹部是否具有科學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和正確的政績觀。善事和惡事則是一種結果,成就善事抑或惡事,更多地取決於領導幹部個人的政策理論水平、分析判斷能力、組織協調能力、開拓創新能力等。預以善舉成善事者,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,總能駕馭事態發展趨勢,既能保證最廣大利益群體的利益最大化,又能保證利益受損方損失最小化,盡其所能將事情推向好的方向,此為善;預以“惡舉”成善事者,往往需要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膽識,也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堅守,此為大善;以惡舉成惡事者,終被歷史和人民所唾棄;能力不足者,則多始於善而終於惡。  (原標題:聲音:幹部要辨“善惡”,更要馭“善惡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r96zrok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